2006年9月23日星期六

关于改变,关于思想

“改变”这东西,只会在自然该发生的时候发生,在不合适的时候就不会发生。与之对应的是“不变”,任由其外表千变万化,很多内在的东西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就像很多中国人的特质,其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不变的东西,只要生存在这片土地上就会拥有,甚至生存在其他的地方,也只是潜在地发生作用。有些时候表现出来,有些时候有会潜伏;有些时候的表现是正面的和积极的,有些时候表现出来的又是负面的和消极的。其实这些东西从来没有变过,可能也永远不会变直到中国人全部消失。

那些东西我们可以认为是好的,也可以认为是不好的。其实判断好和坏本来就要看标准是什么,如果足够客观,就没有绝对的好和坏,剩下的只是如何 live with it and let it be 或如何利用之了。


文字可以传递,语言可以传递,但是思想这东西是不可能完全地(不走样、无增也无减地)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的传递需要媒介,语言和文字正是这样的媒介,然而语言和文字在传递思想的过程中,传输效果受传递的发送者和接收者智力、情绪、立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传递后就不会再是原来的样子了。

这也许可以解决我之前的困惑,圣贤们可以有伟大的思想,有伟大的发现,总结出来了某种规律,但是却无法通过人类的语言文字进行完备的描述以传播给其他人或后人。

其实研究越多,发表的论文越多,给人们在理解圣贤们的思想的本来面貌上,带来的干扰因素也就越多,看的书和论文需要足够多,否则唯恐不完善。“道可道,非常道”,说出来写出来的那些,已经不是思想的本来样子了,还说它干啥听它干啥看它干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看了那么多听了那么多之后,要想搞明白一种思想,就要从越生越多种解脱出来,追根溯源,万物而三,三而二,二二一,一而道。所以那种“悟”应该是更有效的。

在没有先贤的指导下参悟,总要交流一下,还得借助于语言和文字。而对于语言文字上的修养程度,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领悟的部分、程度、角度也不一样,所以交流的结果可能是没有结果。所以交流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最终自己的思想还是得由自己来完成。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