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0日星期三

那些古代的哲人们啊……及其他

最近看了些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文章和书,以及一些电视节目。

书看得还不够多,知识还太浅薄,有个疑问搞不清楚,那些哲人的思想、道理,究竟是在当是由于他们的天才发现得以总结及萃取或补充,才得到今天看来如此精华的东西,还是每个人都能达到那样的境界只是他们是最先到达的。如果是前者,为什么后世至今很少再出现那样的伟大的人,而那些思想闪耀着光芒的子们又都集中出现在那一段时期;如果是因为后者,那么应该能找到一个方法可以让所有人都达到至少是最接近那样的境界,那么这方法是什么?

是不是因为当是人们刚刚脱离愚昧所以他们的成就所以显得极为突出,而人类的道理终究就那么一些,被他们说完了,后世的子孙们也再没有新鲜东西可以挖掘出来,剩下的只能是印证、补充了?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区区那么点儿字数,但是时至今日仍然有那么多人在研究,在那么多领域指导人们的行动,是他当时就特别聪明特别有预见性地说出了那些话,还是他只是参悟了一些道理的主干,而由此主干开始加以研究和探索,可以扩充成为一颗茂密的大树?这个疑惑我还不能描述的特别清楚,但确实没搞懂。

以前历史没有好好学,似乎中外的历史上哲学总是在那些划时代的科技发明发展之前的。这是第二个需要继续学习的方面。

如果说人类的哲学从某个层次开始,可以浓缩直至只有一个字(比如“道”或“禅”),也可以括展开来成为分门别类各个流派各种学说的无穷无尽以至于一个人永远无法学完,这倒是让我想起了宇宙大爆炸,从一个点,扩展成为广袤无垠的世界,也许会有轮回,也许我们就同时生活在一个点里和一个广袤世界里。我们可以完全不学不听不看不闻不问甚至把脑子里所知全部赶出去从而恢复最初,也可以不断地学习以追求广博。我知道这两者都是不可能达到的。也许,这两个极端其实是统一的。

比如孔子,为什么他的学生们终究还是没能在思想上超越他,他的知识毕竟也是有限的,会有另外一个人能够完全与之符合吗?完全重合不太可能,但是在另外的途径上达到同样的高度似乎还是可能的。我觉得,学生关注的焦点不应该只是学会老师教会的东西,而是利用所有可能获取和学到的知识,去发现新的天地。已知总是有限的,未知才是无限的。嗯,“无”。


我觉得古代的小孩从小背诵这经那文的,还是很有好处的,初时可能不能理解,但是长大了以后(甚至是在长大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在感悟)能够理解的时候,那些东西都能够回忆起来反刍和咀嚼,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现在看来是糟粕,是不合时宜的,在当时可能就是适应时代的,不能一概而论一棒子打死)使之指导自己言行。


玩儿了几天富甲天下,这个古董游戏。觉得这游戏其实还是能学到些东西,就是用人。手底下一大堆人,有的武力特高但非常弱智比如吕布,有的所有“力”都很弱但很平均,有的什么“力”都不行但体力特好适合运输。怎么用好这些人,比如一座城用怎么样的人员组合能达到最佳效果,单挑、野战、攻城时都能有很好的效果,还要照顾到城池的生产,颇费脑筋。搞的好的话,感觉比最后胜出的喜悦还大。后来不知道怎么搞的,有一次进了武器店买了一大堆金箍棒(自然是威力非凡的),每个只要 1元,这样之后武力空前强大,甚至可以不依靠军事也一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游戏开始变得没意思了。

没有评论: